江北分局(1 / 2)

加入书签

出发这天,天气陡变。上午晴空万里,下午风云突变。冷嗖嗖的北风中,多了绵绵细雨。突如其来的降温,让人直呼受不了,感觉夏天比冬天还要冰冷。

王志山收拾行李,等着单位车送他到江北。不想,杨正德临时变卦,让他另外找车。说好的待遇变了。王志山心里预期丢得一干二净。他没了脾气,自己找了辆微型货车,谈过价后,与同学刘利群上了江北的方向。

微型车摇晃着,走过了一村又一寨。

江北是坝子一个西北角的小镇。镇子年久古老,是旧时老县城驻地,有过曾经的政府衙门。一条老国道穿城而过,通向省城方向。国道年久失修,破旧不堪,不堪车辆碾压,变得凹凸不平,将车颠得一步三扭,像极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,无法承受年迈体衰。

一进小镇,老城伸开双手,将拉着王志山的微型货车,迎进房子密集的老城。老城被国道一分为二,三面环山,成了名副其实的夹皮沟。中间一条自北向南的河流,汇聚涓涓细流,终日不歇,淌进南边的上海湖。上海湖的方向开阔苍茫,天气晴好时,能显现庄严的县城,感受县城的大气与沉稳。

四下里多了走动的人影。透着车窗,行人稀少,明显不是一个赶集天。他记得中专同学周名兰的家就在老城中心。一年寒假,他与几个同学来过一次。是他对江北的唯一印象。那天正逢赶集天,一眼望不到头的人流。熙熙攘攘的赶集人身后,多了一个个巨大的竹篾篓;背篓将人分隔开来,只给后方的人看到一个晃动的篓子。背篓在王志山记忆中,是以前逢年过节采购年货方能用上的物件。近几年淡出了人们的视野,到了这儿,满是它的影子。今天明显不是那样的场景。街上并不匆忙的人群来不时横穿国道,让车子偶尔不得不来一脚急刹,为扛着锄头、挑着粪桶横马路的村民让路。这些人的行头,告诉着过往的人,这儿是一个典型的农村集镇。

微型车在一栋安静的楼房门前停了下来。司机指了指紧闭的大门,示意这儿就是你的目的地。

两人下车,门上挂了一块“江北税务分局”牌子。

拐进一扇小铁门,便是税务分局。分局临街主体,是一栋办公楼。三面半墙,围成一个不大的院坝。半墙不高。与办公楼相对的角落,多了一间砖瓦平房。整个院坝大不过三、四亩面积,除了一小块水泥硬化过的空地,其余的种了菜,多了生活气。

一位脚步缓慢的老同志,穿了一身发白的税务制服,脸拉得长长的,任由两腮边的肉贴紧下巴,堆成几层,站在两人面前。他是分局的老同志杨武实。再过几个月,他将办理正式退休。就在上午,他接到了杨桐华的电话,说是有位年青同志名叫王志山,前来报到。分局长不在,你负责代我照应下。

杨武实的一张不怒自威的脸,让王志山小心翼翼。

他说了报到的事。杨武实“哦”了一声,说我知道了,人家杨桐华打来电话,说我们分了人来。你就是那个新分来的王志山,我知道。

第一个见到的分局同事并不友好。王志山心里叹了口气,问过宿舍在几楼,跑了几趟,这才搬了行李。

几趟上下楼梯,办公楼不见一人。两人以为此番前来,不一定是夹道欢迎,至少会有人帮忙。眼下一切不如他们所想,冷冰冰的。没有人问候,更没有人为他搭把手,甚至连个可以说话的人,都没有。

两人的期盼降到了极点。没有抱怨,两人擦着汗,问过司机多少钱?付钱后,王志山礼貌地转向杨武实,叫着他“老杨师”,道:

“老杨师。县局说是原本是要送我下来的,后来说车子不得闲,让我自己找车;现在你也看到了,车费六块钱。麻烦问下,车费怎么报销?”

杨武实的脸拉得更长了,一口回绝道:

“年青人,分局哪有经费?!我告诉你,从来没有这个规矩!还报账呢,你要说会知艰识苦!”

王志山呆若木鸡。刘利群听着硌耳朵,冲杨武实反唇相讥:

“还知艰识苦呢!能报不能报的,你好好说,莫动不动教训人!你以为我们两个吃的苦少?要不是看你是位老同志,我早开骂了!说话客气点,老同志!”

杨武实迟疑了。他拖着似乎有伤残的腿,说等他打个电话问问。

电话在二楼楼梯转身台。杨武实摇了摇手柄,拿起了话筒。

很快,他不利索地走下来,说是问过杨桐华了,这钱该你们年青人出,不报!我也告诫你,年青人到了工作单位要知艰识苦,莫什么事情都找单位麻烦。人家杨桐华还说了,对你们这些年青人,要让你们懂规矩!

这话听得王志山很是失望。刘利群小声嘀咕,这是什么单位,怎么一点热乎劲,都没有?

王志山强压着心头多出的憋屈,陪着笑脸,向杨武实讨教起了单位的作息时间和自己接下来该干什么?

杨武实年纪大了,反应迟钝。他站在院坝里看着王志山忙出忙进,站累了,不想再在办公楼前耗下去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